Skip to content

第 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计算机网络概述

计算机网络的概念

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众多分散的、自治的计算机系统,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 起来,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。

计算机网络 (简称网络)由若干结点(node,或译为节点)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 (link) 组成。

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
  1. 从组成部分看

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硬件、软件、协议 三大部分组成。

  1. 从工作方式看

计算机网络(这里主要指Internet,即互联网)可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。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,用来进行通信(如传输数据、音频或视频)和资源共享;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,它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。

  1. 从功能组成看

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(下三层)和资源子网(上三层)组成。

计算机网络的功能

  1. 数据通信

  2. 資源共享

  3. 分布式处理

  4. 提高可靠性

  5. 负载均衡

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

  1. 电路交换

电路交换分为三步:连接建立、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。 在进行数据传输前,两个结点之间必须先建立 一条专用 (双方独占)的物理通信路径 (由通信双 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),该路径可能经过许多中间结点。

优点:

1️⃣ 通信时延小。因为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专用,数据直达,所以传输时延非常小。

2️⃣ 有序传输。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,不存在失序问题。

3️⃣ 没有冲 突。不同的通信双方拥有不同的信道,不会出现争用物理信道的问题。

4️⃣ 适用范围广。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,又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。

5️⃣ 实时性强。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一旦建立,双方就可随时通信。

6️⃣ 控制简单。电路交换的交换设备 (交换机等)及控制均较简单。

缺点:

1️⃣ 建立连接时间长。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太长。

2️⃣ 线路利用率低。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,即使线路空闲,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。

3️⃣ 灵活性差。物理通路中的任何 一点出现故障,就必须重新拨号建立新的连接。

4️⃣ 难以规格化。不同类型、不同规格、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。

5️⃣ 难以实现差错控制。中间结点不具备存储和检验数据的能力,无法发现并纠正错误。

  1. 报文交换

数据交换的单位是报文,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、目的地址等信息后,后封装成报文(message)。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,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的结点,全部存储后查找转发表,转发到下一个结点

优点:

1️⃣ 无须建立连接。通信前无须建立连接,没有建立连接时延,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。

2️⃣ 动态分配线路。交换设备存储整个报文后,选择一条合适的空闲线路,转发报文。

3️⃣ 线路可靠性高。若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,则可重新选择另 一条路径传输数据。

4️⃣ 线路利用率高。报 文在哪段链路 上传送时才占用这段链路的通信资源。

5️⃣ 提供多目标服务。一 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给多个目的地址。

缺点:

1️⃣ 转发时延高。 交换结点要将报 文整体接收完后,才能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。

2️⃣ 缓存开销大。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,这就要求交换结点拥有较大的缓存空间。

3️⃣ 错误处理低效。报文较长时,发生错误的概率相对更大,重传整个报文的代价也很大。

  1. 分组交换

分组交换也采用存储转发技术,但解决了报文交换中报文过长的问题。

优点:

1️⃣ 无建立时延。通信前无须建立连接,没有建立连接时延,用户可随时发送分组。

2️⃣ 线路利用率高。分组在哪段链路 上传送时才占用这段链路 的通信资源。相比采用电路交 换传送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,分组交换的通信线路利用率大大提高。

3️⃣ 简化了存储管理(相对于报文交换)。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,相应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, 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,相对比较容易。

4️⃣ 加速传输。分组是逐个传输的,可以使后 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 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 行,这种流水线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。此外,传输一个分组比传输 一次报文所需的 缓冲 区小得多,这样,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概率及时间必然也少得多。

5️⃣ 减小 了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。因为分组较短,其出错概 率必然减小,所以每次重发的 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,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,而且减小了传输时延。

缺点:

1️⃣ 存在存储转发时延。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,但相对于电路交换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,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。

2️⃣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 息量。每 个小数据段都要加 上控制信息以构成 分组,这使得传送的信 息量增大了5%~~10% ,进而使得控制复杂,降低了通信效率,增大了处理的时延。

3️⃣ 当分组交换网采用数据报服务时,可能出现失序、丢失或重复分组的情况,分组到达目 的结点时,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,而这些工作很麻烦。若采用虚电路服务, 则虽然没有失序问题,但有呼叫建立、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 三个过程

流水线分组传输:传输m个分组需要的时间t = 3r + (m-1) x r
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
  1. 按分布范围分类

广域城网(WAN)、城域网(MAN)、局域网(LAN)、个人区域网(PAN)

  1. 按传输技术分类

1️⃣ 广播式网络。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广播 式通信技术,广域网中的无线、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。

2️⃣ 点对点网络

  1. 按拓扑结构分类

星形、总线形和环形网络多用于局域网,网状网络多用于广域网

1️⃣ 总线形网络。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。优点是建网容易、增/减结点方便、节省 线路。缺点是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、总线任意一处对故障敏感。

2️⃣ 星形网络。每个终端或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。中央设备一般是交换机 或路由器。优点是便 于集中控制和管理。缺点是成本高、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。

3️⃣ 环形网络。所有计算机接又设备连接成一个环。环形网络最典型的例 子是令牌环局域网。 环既可以是单环, 又可以是双环,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。

4️⃣ 网状网络。一般情况下,每个结点至少有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,多用在广域网中。 其有规则型和非规则型两种。优点是可靠性高 。缺点是控制复杂、线路成本高。

  1. 按使用者分类

公用网(PublicNetwork)、专用网(Private Network)

  1. 按传输介质分

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,因此网络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。
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
1️⃣ 速率(Speed)。指连接到网络上的结点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,也称数据传输速率、数据传输率、数据率或比特率,单位为b/s(比特/秒)或bit/s(有时也写为bps)。当数据率较高时,可用kb/s(k=10^3)、Mb/s(M=10^6)或Gb/s(G=10^9)表示。

2️⃣ 带宽(Bandwidth)。带宽原本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,单位是赫兹(Hz)。但在计算机网络中,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,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“最高数据传输速率”的同义语,单位是比特/秒(b/s)

3️⃣ 吞吐量(Throughput)。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接又)的实际数据量。吞吐量常用在对实际网络的测量中,受网络带宽的限制。

4️⃣ 时延(Delay)。指数据(一个报文或分组)从网络(或链路)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总时间,它由4部分构成: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。

  • 发送时延,也称传输时延。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,即从发送 分组的第 一个比特算起,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。

发送时延=分组长度/发送速率

  • 传播时延。电磁波在信道(传输介质)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的时间,即一个比特 从链路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。

传播时延= 信道长度/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

  • 处理时延。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处理所花的时间。例如, 分析分组的首部、从分组中提取数据、差错检验或查找合适的路由等。

  • 排队时延。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 中排队等待处理。路由器确定转发 端又后,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。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。

总时延=发送时延+传播时延+处理时延+排队时延

5️⃣ 时延带宽积。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,发送端已发出了多少比特, 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,即时延带宽积= 传播时延x信道带宽

6️⃣ 往返时延(Round-TripTime, RTT)。指从发送端发出 一个短分组,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 收端的确认(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)总共经历的时延。

7️⃣ 信道利用率。用以指出某个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

信道利用率= 有数据通过时间/(有+无)数据通过时间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

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
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。具体来说,实体指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,通常是某个特定的软件模块。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,同一层的实体称对等实体。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第n+1层所用。在这种情况下,第n层称为服务提供者,第n+1层则服务于用户

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(PDU),第n层的PDU记为n-PDU。各层的PDU都分为数据和控制信息两部分。

计算机网络协议、接口、服务的概念

  1. 协议

1️⃣ 语法。数据与控制信息的格式。例如,TCP报文段格式就是由TCP协议的语法定义的。

2️⃣ 语义。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、完成何种动作及做出何种应答。例如,在建立TCP连接的三次握手时所执行的操作就是由TCP协议的语义定义的。

3️⃣ 同步(或时序)。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、时序关系等,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。例如,建立TCP连接的三次握手操作的时序关系就是由TCP协议的同步定义的。

  1. 接口

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又称 服务访问点 (Service Access Point, SAP)

  1. 服务

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,是垂直的。

1️⃣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

2️⃣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

3️⃣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

ISO/OSI 参考模型和TCP/IP模型

  1. OSI参考模型

1️⃣ 物理层(PhysicalLayer)

2️⃣ 数据链路层(DataLinkLayer)

3️⃣ 网络层(NetworkLayer)

4️⃣ 传输层(TransportLayer)

5️⃣ 会话层(SessionLayer)。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。这种服务主要为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建立连接,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,这就是会话,也称建立同步 (SYN)。会话层负责管理主 机间的会话进程,包括建立、管理和终止进程间的会话

6️⃣ 表示层(PresentationLayer)。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

7️⃣ 应用层(ApplicationLayer)

  1. TCP/IP模型

1️⃣ 网络接口层

2️⃣ 网际层

3️⃣ 传输层

4️⃣ 应用层

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,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。而TCP/IP模型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,因此它在网际层仅有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模式,但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模式。

如有转载或 CV 的请标注本站原文地址